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从黄石到武汉丨坐火车的感觉

2025-04-15 20:09 来源:网络 点击:

从黄石到武汉丨坐火车的感觉

封面·高铁上拍到的贵州

前面说了,从黄石到武汉,假如坐客轮的话,要走差不多6个小时,虽然坐轮船在几种出行方式中是最廉价、也是最舒适、最愉快的,但是长时间乘船,给人的挤压感还是非常沉重。我有一位同学,比较奇葩,比较有很多的奇思异想。很多年前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他说,刘国斌,我现在正在研究一个课题,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时空的感觉,很不相同。总结一下,他的观点是,中国人存在着一种对于空间的恐慌感,他简称为“空间恐慌”。所以中国人安土重迁,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在外千日不如在家一日。这些俗语都说明了中国人对于空间的位移怀着深深的恐惧。

外国人不一样,他们比较重视时间,重视效率。曾经有过一个笑话,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派了很多各个级别的领导、专家到国外去考察。大家知道,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韩国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洋人在大街上一眼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中国人,哪些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但凡迈那些着八方步,好整以暇地在街上不紧不慢地走着的,一定是中国人,而那些行色匆匆,像是赶着去投胎的则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

所以,在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的眼中,时间并不是值得我们要花费精力给予重视的一个范畴。这可能与几千年来的农耕生活有关。那个时候种的是一季稻,也没有双抢这样的说法,尤其是到了秋收之后,整个冬天都是闲着的,不像后来那样全民参战搞水利。所以中国人心目中的时间概念相对比较模糊。而农耕社会,金钱却是来之不易,即使是在1990年代,边远地区的农民手中的一点点钱,也是从鸡屁股后面掏摸出来的。1993年的时候,我和一帮子老师穿越长江三峡,在一个叫做黄桷树的地方歇脚,向人家讨水喝。房东是一位守寡的老太太,问她靠什么生活,说,自己种粮食种菜,油盐酱醋就是靠鸡生蛋赚得几个钱来解决。

我当然是个中国人,实际上也比较传统,所以至今认为,在江河中放弃船运,放弃普通列车,而单纯依靠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做法,有点儿矫枉过正。当然,放弃普客有铁道线路的问题,而放弃黄金水道,我甚至觉得有些居心不良,目的是要让老百姓更多地花费他们好不容易挣来的钱。一个国家,应该让利于民,而不是与民夺利对吧。

回到黄石到武汉坐火车的话题上来。火车当然比较快,以前从黄石到武汉,大约需要将近3个小时,这主要是因为黄石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黄石这个地方相当于铁路线路的一条盲肠,不能再向其他方向延伸了。所以到黄石的客车不是从武汉出发的,而是从宜昌开出来的列车,到了武汉之后,顺路到黄石走一圈,用武汉话来说,就是“带一脚”。当然,后来的“带一脚”的语义有了变化,这里就不多说它。因为是“带一脚”,从黄石发车之后,到了铁山,要停很长的时间来给列车加水,我估摸着在半个小时到40分钟左右,记不清,有记得的朋友,烦请告诉我一声。所以实际上,黄石到武汉,单纯行车,大约在一个多小时,比轮船要快了很多。我的印象中,硬座的火车票价在2.7元左右,比轮船贵了一元多钱。

1998年,武黄铁路快巴开通,叫“神州号”,虽然它不是高速铁路,但车型已经很接近今天的“和谐号”了。车厢里面没有卧铺,全部是大而舒适的座椅,很宽敞,学生票价6元,普通票价11元。那个时候的“汉申线”,“汉渝线”的水上客轮运输已经全线停摆,出行靠的只有火车和长途客车。女儿2000年之后在湖南读书,每次坐铁路快巴到武汉之后,直接在站台上转车去长沙,都不用出站,非常方便。

铁路快巴的运营冲击了黄石长途客车的市场,于是,每当一天两班的列车发车之际,火车站外就停满了大客车,以低廉的价格招揽乘客,尤其是在寒假暑假学生返校的那段时间。关于长途客车,我在下一节里头再说。

我父母工作生活在黄石,而我和哥哥随姨妈生活,住在武汉,所以经常在寒暑假或者春节期间往来于这两个城市,坐火车的机会很多。那个时候虽然没有春运这一说法,但春节期间的客运压力同样比较大,一天会临时增开好几趟客车。这些车除了正常的绿皮车之外,另有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的车厢,也不知道是从哪里调来的车皮。一种好一点,不过座位是竖排的,沿着车厢两旁对向排列,没有小方桌。另一种就是闷罐车了,没有车窗,没有座位,地上铺的是草垫,叉开脚箕踞而坐便了。

后来上学的时候读到了王蒙的《春之声》,据说这是国内第一篇采用意识流方式而创作的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岳之峰坐了闷罐车回家探望他80多岁的地主父亲,这也正是一个春节之前各地人员返乡的时候。很多同学没坐过闷罐车,读了之后不能产生太多的联想,恰好我坐过,而且不止一次,所以读王蒙的这篇小说感到很亲切,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包括小说中提到的呛人的烟味,和油乎乎的棉袄的味道,人身体的味道。这个时候,我的意识也随着王蒙的小说而流动,那种感觉的确很有意思。

有了数码相机之后,不再担心胶卷价格以及冲印费的昂贵,所以出行时,在交通工具上往往要拍很多张照片。在车上拍照片,首选就是火车,因为列车线路为了更少地打通隧道,所以它会选择建在很高的山上,于是视野就会很好,碰上好机会,能够拍出很有气势的风光片,同时,列车的车窗很宽大,它行驶起来也非常平稳,都很利于拍照。其次就是大巴,座位很高,能够越过道路两旁的障碍物看到远处。最不喜欢的是坐小车外出,什么都拍不到,感觉出来一趟很浪费。

2012年我到新疆,回来做了个统计,各种相机,总共拍了8000多张照片,其中在火车上就拍了2000多张,其他在大巴上拍的还不算在里头。路上的风景总是比景区的风景要好看,至少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下面是2016年我的最后一次公差,到贵阳去的高铁上用卡片机拍的一组照片。贵州真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