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福建邵武:和平古镇

2025-03-19 05:25 来源:网络 点击:

福建邵武:和平古镇

和平古镇位于闽北的邵武市境内,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小镇高墙环城,里面街巷交错,有长达500米的青石板古街、数十条卵石巷道、200多幢古民居鳞次栉比,是个“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和平古镇文脉深厚人才辈出,从宋代至清代小镇出了百余名进士,堪称“进士之乡”。走在小巷里,不期而遇一座又一座精美的“大夫第”,这样的景区竟然免门票,实在有点意外。

和平古镇位于邵武和泰宁之间,我们是从泰宁乘坐长途车过去的,车子只在路口停,不进入古镇里。下了车,见到一派田园风光。

从路口到古镇还有两三公里路,十二月底非常寒冷,大胆地拦了一辆过路的私家车,车主非常好,同意顺路带上我们进去。

进入古镇外的街道,各色腊味已经高高挂起。

古镇前的广场

和平城墙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5年),目的是防范匪寇。这是“南门谯楼”, 历史上为入闽的的交通枢纽。从宋代至民国,附近地区盛产的竹制纸、笋干等都是从南门进入“和平”,北门出,翻越“愁思岭”古隘道到江西黎川,再走水路到各地。

南门边的“黄氏宗祠”

和平戏院

这是古镇内最热闹的街道,当年商贾云集,街上各种商铺、客栈、酒楼、钱庄和娱乐场所一应俱全。

淡季很少游客,不过当地人还是早早地开门做生意。

一座“大夫第”大门紧闭

墙上精美的雕画

路过“豆神豆腐坊”。别看它门店不大,名气可不小,他们家老爷子是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游浆豆腐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小店墙上挂满了他与名人们的合影。“游浆豆腐”是用酵母来制作的。我们品尝了豆腐花,有种淡淡的柴火味。

北门谯楼又称为“北阳楼”,出此门可达“愁思岭”,它是古时候福建通往中原的古隘道。

这是北门外的“斗井”,第一眼井为饮用水,此井水流入第二眼,用于洗菜,再流入第三眼,用于洗衣服,最后一眼用于洗刷马桶,污水流入稻田可肥田。千百年来当地人恪守规矩,从不混淆使用。和平古镇原有三处这样的斗井,东门、西门和北门各有一处。

钱庄

和平书院始创于五代后唐,现存的书院是清乾隆三十四年重建的,是一所民办的地方公益性学堂。

下右图的“岁进士牌坊”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岁进士李友社所立,清代他们家一门出了三个进士。

东门谯楼

李氏大夫第,是邵武市级文保单位。

李氏大夫第也是大门紧闭,我们运气好,此时来了一位老奶奶,她说自己是李氏后人,可以带我们进入参观。

高墙内果然气派不凡,打扫得非常干净。奶奶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没想到一说话口若悬河,不停地跟我们讲这些木雕上的故事。

她还告诉我们这个木制横条是专门压画用的

李氏大夫第建于清同治年间,晚晴时期他们家一门出了九大夫。大夫第建筑面积约一千平米,四合院式建筑,合院内三进厅,三开间。

奶奶还告诉我们屋顶上有个四不像的怪兽,我怎么觉得它很像“天线宝宝”呢![大笑]

奶奶带着我们上了二楼,想象一下当年那些足不出户的小姐们可以透过这一排镂空木雕窗,一窥外面的世界。

长长的楼道尽头有个花瓶图案的木窗,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融入了建筑的细节之中。

出来后又遇到一座大夫第,和平古镇内现存有五座大夫第。

邵武和平古镇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没有浓郁的商业气息,不收高昂的门票,安静又清爽,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