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杂谈 > 正文

​李叔同本是巨富之子,39岁时为何突然出家,弟子丰子恺道出真相

2024-11-18 13:46 来源:网络 点击:

李叔同本是巨富之子,39岁时为何突然出家,弟子丰子恺道出真相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送别》是1913年李叔同为离开的好友所作的,如今它被人们用在各个分别的场合。那么李叔同与我们这篇要谈论的弘一法师又有什么关系呢?

1918年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李叔同,本是天津名门望族巨富之子,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毅然决然跑去了虎跑寺,剃度为僧,法号弘一。他就是近代中国最有名的高僧弘一法师,这一年他已经39岁,那么他为什么要出家呢?直到多年后,也许我们才可以窥探一二。

前半生他是鲜衣怒马、极尽绚烂的翩翩公子;

后半生他是皈依佛门、清静修为的弘一法师。

1、爱是慈悲

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他的日本妻子雪子匆匆忙忙跑到寺院,一声声呼唤着丈夫,希望她的丈夫能够还俗;然而雪子这最后一丝希望也落空了,无论怎样哀求,李叔同都不愿意见她一面。

最后,他的妻子索性跪在寺院门口不起,看到此情景,周围一起陪同的人都心生不忍,雪子知道了李叔同的去意已决,无法再挽留,最后拿着他留下的一份钱,带着年幼的孩子返回了日本。

临走之前,雪子等来了他们这一生最后的一次见面,清晨薄雾笼罩,雪子与李叔同两舟遥遥对望。当她哭着喊着李叔同的名字时,却只换回一句"请叫弘一"。

昔日里亲密的两个夫妻,突然之间变得陌生,这令雪子怎么可以忍受,她心如刀绞的追问了最后一句:"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作揖道:"爱,就是慈悲。"随后,随消失在风里。

爱是慈悲,也许在我们看来,李叔同的慈悲就是建立在抛家弃子的基础之上,然而却没有想过深层的意义,他们已不再是追求夫妻,家庭之间的小爱,而是那种宽广的胸襟,爱天下人的那种大爱。

2、物质,精神,灵魂

在此之后,无数的人都在猜测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有人说是因为对世界感到了厌恶;有人说是因为他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出现了矛盾;更有人说他本来就想做一个得道高僧。

众说纷纭,几乎所有人都在猜测。丰子恺用“人生三层楼”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的弟子丰子恺公开说:"弘一法师的出家是必然的。"因为李叔同的生活满足了物质,精神,只剩下一个灵魂没有达到了。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物质简单来说就是肉体上的满足,衣食住行,这些出身于上流社会的李叔同早就拥有了;精神就是指文学艺术,能够在思想上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人的精神世界,20世纪初也算是中国新文化蓬勃发展时期,各种文化思想百花齐放,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俗世的李叔同也完成了;那么就剩最后一层了,即灵魂,这是一个很缥缈的东西,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从李叔同入佛门开始,我们可以把灵魂层面归结为佛学,从印度佛学开始,就已经有灵魂转世这种说法,在与我国的文化相结合后,佛学更是有了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解,讲究善,讲究慈悲为怀,讲究因果轮回说。李叔同在俗世中已经达成了他所想的精神和物质层面,那么他就要去追求更高的层次了,爱人不只是爱一个人,而是平等的,无条件的爱天下所有人,这才是真正的慈悲。

3、悲欣交集

1942年,弘一法师仙逝,在弥留之际,他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或许这就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好的总结。在步入佛门后,大彻大悟,做到真正的悲悯苍生。

这种悲悯是对万物的悲悯,芸芸众生,太多的人关注自己都来不及,更不要说关注世间所有的生灵,包括在我们眼里微末的生物,却忘了他们也有生命,需要关怀,需要慈悲。

爱,就是慈悲。弘一大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

总结

有的人理解的慈悲就是妇人之仁,弘一法师的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是对所有众生升起的,不是有差别心地只对自己的眷属朋友慈悲。出家僧人是发愿众生,是对众生最大的慈悲和爱,是对世间最大地负责。

他看到纵使陪妻儿一世,也不能使他们出离生死轮回,于是毅然出家,投入到修行度一切众生的事业中,而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无数的众生离苦得乐,这不是一般人可做到的,也不是那些没有信仰的人可以理解的。

以世俗的眼光无法去衡量评价弘一大师大彻大悟,顿悟成佛过程,在那个年代他勇敢的选择了安顿自己俗事后,去完成的他三个不同层面的转折,自己通过感悟度化了自己,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过程,看得透和放的下是质的区别,教人从善,度人悟到是精神导向,佛理对某些人来说是神学,而对某些人来说只是做人的禅机,感悟到了自然会改变,敢问世人有几人能做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删除联系

一方一言

《李叔同禅心人生》弘一法师悲欣交集名人传记长亭外心灵励志书

¥32.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