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八卦 > 正文

​好莱坞版《吐槽大会》 骂自己骂得真狠呀

2024-06-12 07:10 来源:网络 点击:

好莱坞版《吐槽大会》 骂自己骂得真狠呀

用一句很俗套的话来推荐《好莱坞俗套大吐槽》: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纪录片。看到曾被无数影迷奉为圭臬的一部部影史经典、鸿篇巨作、票房奇迹……被后来人狠狠地吐槽,竟然成了很过瘾的事。

世界在发展,电影也不例外,曾经的灵光乍现用到现在都成了「致敬」的俗套,而当下流行的反骨和创意,在未来也难免成为新的俗套——只愿对电影的热爱一直都在。

撰稿| Ling

编辑|鲜于

校对|许静

出品|Figure纪录片

每当拿出亲人(女朋友、妻子、女儿……)的相片,就意味着对方死期将近;恐怖片女主就算浑身是血,高跟鞋也不会断;男女主角要到达「生命的大和谐」,一定要抱着倒出画面,然后接个火车进隧道的镜头……自电影诞生以来,俗套老梗就一直是好莱坞类型片的流量密码,也普惠了世界影视业。

就如主持人罗伯·劳在纪录片《好莱坞俗套大吐槽(Attack of The Hollywood Clichés! )》(以下简称《好俗》)一开场所嘲讽的:「每年都有成千部电影发行,不过根据编剧理论,这里只有七种故事原型:打败怪兽,以及其他。」

从结构上讲,《好俗》并不比一部短视频高明多少。但因为这片子组织了一批业内的制作人、编剧、影评人一起吐槽,自然而然就提供了另一种观看角度:好莱坞电影的类型进化史。

讽刺的是,罗伯自导自演的恐怖题材电影《坏种》(2018),同样铺满了被他吐槽过的套路:纯洁的少女最邪恶、炮灰配角放完狠话后立马挂掉、好人必须赢到最后……

我暴躁我违规所以我是美国好警察

「在好莱坞,如果想破案,一个独立特行的警察绝对是你的第一人选。」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坚决不服从领导,气死他;第二件事,保证自己是个酒鬼、或者糟糕的父亲,或者两个都是;第三件事,被逼入绝境,亡命狂奔。

偶尔,当主角发怒时,总要把桌子一扫而空,好像他们之后不用打扫房间——啊,是的,他们确实不用。那就再踢张椅子吧。

另外,一定要注意,给这些家伙一个被迫交出警徽和配枪的关键时刻——你会发现,领导的办公桌,主要作用就是等着保存主角上缴的装备。

现在这类主角在好莱坞警匪片中越发稀少,因为反对警察滥用职权成了主流的舆论风向。不过,他们换了一种更政治正确的方式出现在小荧幕上:最新的美剧《东城梦魇》中,换成了女警察来干这些独立特行的事儿。「别担心,她是酒喝得很凶、违反规定、被停职的警察,但依然能找到凶手。」

作为一部电影的配角,也会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如果你将要去做某种危险的事情,又说出了「等我……就……」这句台词时,连「弹幕」都会提醒你要去领盒饭了。

「好莱坞就是喜欢告诉你:这是某人最后一份工作,来揭示这个角色马上就要死了。」李安的铁杆搭档詹姆斯·沙姆斯——《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等电影的编剧,《断背山》的制片——负责总结式吐槽。

危险征兆包括但不限于:退休派对前的最后一次值班;在战场上拿出女友、女儿的照片(《珍珠港》);谈论自己未来的安乐幸福生活。

不过放心吧,你的葬礼一定会大拍特拍,因为导演需要一个远拍的大全景;主角也需要对着你的墓碑倾述心声,找回初心。

孤胆英雄和他们的降智敌人

配角的「合理」牺牲,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主角的斗志。从古早西部片到詹姆斯·邦德,都必须让英雄一人成军,对抗看起来不可战胜的邪恶势力。但是别担心,敌人们会被主角光环闪瞎眼,以便「让我们幻想这是有可能的」。

主角最终总会得到自己的金手指,但在起效之前,它们总会出点岔子,给主角制造小麻烦,比如汤姆·克鲁斯攀爬迪拜塔时断电的磁力手套,再比如《致命ID》里逃命时必定没信号的手机……

而且不知为何——好吧,就假装不知道是为了让我们看得爽——英雄们又要突然扔掉自己的金手指,赤手空拳拳拳到肉。这一传统,从默片时代的《火车大劫案》一直延续到2021年的《沙丘》——如果你还记得后者最后那冗长拖沓且无聊的决斗场面。

比主角更失智的是大反派:他们总是很有礼貌,一个个排着队上来单挑,从来没有过群殴这个选项;最后——「反派死于话多」。

在《金刚狼3》扮演反派的理查德·E·格兰特亲自吐槽了自己的死亡:别奇怪坏人总死于话多——「杀死主角前,他们得向观众解释清楚自己的阴谋布局,明明白白。」现在不说,难道被主角杀了以后托梦吗?

事实上,好莱坞的坏人也有自己的进化史:从一开始的骇人怪物和毁容怪客,到喜欢听着古典乐、吃人肉配红酒的汉尼拔医生。出于英美之间的历史纠葛,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好莱坞类型片里的大反派喜欢操着一口道地的伦敦腔,反而是这两年流行起北欧反派,因为这样「意味着主角要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野蛮人」。

当然,坏人必须死——除非有续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类型片的不变主旨。「这是驱使我们去看英雄电影的原因,我们想知道一切都会没事,这世界一点都不恐怖」

所以,在续集到来前,向主持人罗伯·劳吐槽的那样结束吧,「我需要跳上我的马或机车,奔向夕阳,配上摇滚或嘻哈——但那会毁了我的西装!」

裸露?NO!暗示?OK!

性与裸露,是电影诞自诞生之日就有的财富密码,直到1930年代《电影制作守则》(海斯法典)被签署,规定了电影能拍什么和不能拍什么——主要是不能拍什么,制片人和导演们不能再堂而皇之拍摄「有伤风化」的镜头。

制片人选择了一种更为隐秘却绝不隐晦的暗示:两个人拥抱着倒在沙发上,衣服被丢出来,窗外风雨大作。「外面有暴风雨,你的内心肯定也是。当然,或者还有别的地方。」或者,当男女主角在车厢中进行到「生命大和谐」的时候,火车进洞了……

懂的都懂

这层象征和禁忌意义,在海斯法典被电影分级制取代后,仍保留了下来:亲密时刻,需要有浪漫背景音乐;女主角始终穿着胸衣,或者画面只到肩膀以上。

所以电影再次退回到了暗示阶段,比如要抓破床单的手,或者《泰坦尼克号》中,那只贴在蒸汽朦胧的玻璃窗上的欲望之手。

不过,男女主角,特别是绝大部分浪漫喜剧的主角们,要走到共浴爱河这一步,总要经历些波折。至少在电影开头,他们总要是互相看不顺眼的。「在电影中将要相爱的两个人,他们的相遇总是如此牵强……因为一定要有趣,他们不能像一般人那样相遇。」从《大艺术家》开始,女主角为了捡掉在地上的笔记本,就必然把男主角撞出去;而《诺丁山》中,休·格兰特手里的咖啡,肯定就要洒在迎头撞上的茱莉亚·罗伯茨身上,然后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一定要口不择言。

现实中,男主角会「社死」;电影中,他得到了真爱。

编剧们还要想尽一切办法为男女主角创造他们不能直接在一起的条件:「他们要么误解对方,要么和别人订婚」——《泰克尼克号》再次躺枪。

按照今时今日的观点,老电影中男性追求女性的很多招数,简直形同骚扰,比如《毕业生》中的公车纠缠,让男主像一个公车痴汉;《暮光之城》里直接上升翻过窗户,到床前跟女主说声「我喜欢你」,判个私闯民宅不过分吧……

但反过来,如果一个女性角色跟踪男主角——她就只能是个反派了。

「帅哥跟踪女主角永远是真爱,美女跟踪男主角永远是变态……」一条豆瓣短片如是写道。

平权大法好

当然,好莱坞也是要讲政治正确的,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男女「平权」上发力甚多。然而还是难逃被《好俗》吐槽:「好莱坞自认是喜欢平等的典范——但如果用男人发明的显微镜观察——男女被描述的方式总是略有差异。」

女性平权的重点,是高跟鞋。

从《蓝精灵》到《复仇者联盟》,一群男性中出现一位小美人,就足够平等了,无论是让她被男人倾慕追求,或者「告诉男性他们有多幼稚」;就算是被恐龙追,也要穿着紧身小吊带和高跟鞋逃命(《侏罗纪公园》)……如果说时代有进步,则是女侠们可以穿着紧身皮制服和高跟鞋打斗了。

种族平权的重点,是工具人化。

《好俗》在这一点上炮火隆隆:从奥黛丽赫本主演的《修女传》,一个白人修女教黑人母亲为后者的孩子洗澡;到2019年获奥斯卡奖的《绿皮书》,黑人钢琴家雇主要被自己雇佣的白人司机保护尊严——然后给了个镜头:在后台拿着小金人拍照的《绿皮书》全白人班底。

同样的政治正确观点也出现在LGBT的部分:如果要在退休还差两天的警察和同志之间选一个,还是后者死亡率更高。「有40%入围奥斯卡的LGBT角色,都没有活到最后。」

但也有影评人提出更温和理性的解读:「有时触碰到真正的不幸时,这样的老梗是可以接受的——正如《断背山》,他们所受的压迫是如此长久,死亡在最后是合乎逻辑的。」

尽管好好过了一把吐槽瘾,但《好莱坞俗套大吐槽》的评分,在IMDB和豆瓣上,非常一致的低(前者6.1,后者6.7)。你很难准确分辨它到底是为谁而拍?

如果是针对普通观众,《好俗》的节奏太快了,58分钟的片长走马观花点到即止,提及的影片可能观众都没看全过。针对业内人士的话,它又忽略了一些更值得分析的东西:套路为何产生?又如何持续发挥作用?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好莱坞套路,还是观看马克·科德莫的纪录片《电影的秘密》吧,他对这些比喻和陈词滥调有更精妙的分析。

这只是杯速溶咖啡,在电影的寒冬里,稍微暖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