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符网 > 八卦 > 正文

​陈友谅孤注一掷而朱文正调度有方故洪都最终得以保卫成功

2024-06-04 14:06 来源:网络 点击:192

陈友谅孤注一掷而朱文正调度有方故洪都最终得以保卫成功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凭借几万守军阻挡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坚守洪都85天,最终陈友谅引兵向北与朱元璋展开鄱阳湖大战,洪都得以解围。朱文正的这次洪都保卫战可以算得上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了,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了,但战后不久,朱文正却被软禁了,这其中的原委耐人寻味。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儿子,至正四年(1344年),一场大饥疫将朱元璋父母和大哥的命夺了去。朱元璋从刘继祖那里得来一小块地将父母和兄长埋了,然后一家人四分五裂各自逃生,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带着朱文正离开,朱元璋的二哥也去了别处,而朱元璋被送到了皇觉寺做小行童。

大约十年后,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兵,王氏带着朱文正来投朱元璋,被朱元璋和马皇后视如己出。朱文正被朱元璋带在身边,“涉猎传记,饶勇略。”后随朱元璋攻下集庆路,被委以重任,成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从这里来看,朱元璋对朱文正是相当信任的,毕竟是亲侄子,感情自然比旁人亲厚。而朱文正倒也没有叫朱元璋失望,交给他的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克江西,让朱文正镇守江西重镇洪都。洪都即现在的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洪都“襟三江而带五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此重地,“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莫能守。”

陈友谅

后来证明,让朱文正镇守洪都是朱元璋做出的一个相当正确的选择,因为就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发生了洪都保卫战。当时,陈友谅眼见自己的地盘逐渐变少,心生愤怒,遂打造巨大船只,寻找机会夺回属于他的底盘。

因此,当朱元璋与张士诚纠缠不得脱的时候,陈友谅知道自己反攻的机会到了,他“帅舟师六十万围洪都。”这一次,陈友谅是抱着必胜的决心来的。

陈友谅的舰队主力所拥有的大战船有三层甲板,上有走马棚,还有掩护弓箭手的包铁塔楼,这船船尾的高度可以爬上当时任何的城墙。

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的太平城之战中,陈友谅就靠着打造的大船,让士兵顺着船尾爬过矮墙进入和太平城,取得了该战的顺利,因此陈友谅故伎重演,再次打造了数百艘高达数丈的楼船,试图以此来攻进洪都城。

再看他的兵力,这次陈友谅集结了六十万兵马,这即便不是陈友谅所有力量的倾巢出动,也必然是调动了绝大多数的力量。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汛到来的时候,楼船“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浩浩荡荡顺流而下。等到了六月初,陈友谅就到达了洪都城外面的水域。

朱文正

面对浩浩荡荡的战舰和乌压压的军队,朱文正心里也不免发怵,这并非是朱文正窝囊,而是双方力量太过悬殊,陈友谅有大军六十万,而朱文正领着的守军不过数万,尚不及陈友谅的十分之一,这样的力量对比,自然让朱文正心里发慌,但即便如此,朱文正也知道洪都的重要性,必须死守下去。

6月5日,陈友谅到达洪都城外,战争随即展开,按理说,陈友谅装备高、士兵多,应该能够很快夺下洪都,但并非如此。从6月5日战争开始到8月28日陈友谅领兵北去,在这中间的85天里,洪都一直都攻不下来,且陈友谅损失很大,这对于陈友谅来说是一场大败仗,而对于朱文正来说这是一场大胜仗。

那么,朱文正凭借这数万兵力是如何坚守85天直到陈友谅离开的呢?

其一,我们先来看陈友谅这边的原因。正如蔡东藩所说:“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敛兵蓄锐,徐图再举,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掷,丧子弟,失爱妃,甚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江州原是陈友谅灭掉徐寿辉之后的都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后来江州却被朱元璋夺了去,随之而来的就是多地的将领投降了朱元璋,致使陈友谅地盘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没有养精蓄锐,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反而命人大造船只,本着尽快收复失地的原则孤注一掷围攻洪都。

他还是太着急了,一着急难免就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即便他自认为准备的很充足,但实际上未必,举个例子来说,他自认为造的战舰船尾已经很高,完全可以进入城内,但实际上,早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洪都城的城墙就被加高了,因此,当陈友谅到达洪都水域之后才发现无法从船上来夺城。

从这里来看,陈友谅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充足,纵然有六十万大军,但还是无法攻下洪都。

实际上,陈友谅作为元末割据领袖之一,是朱元璋最忌惮的一个对手,其军事力量也最为强悍,本不会那么快被朱元璋击败,正因为他失去了部分土地之后心急了,人一心急,难免就会思虑不周,露出破绽,导致大败,反观朱文正,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还能沉着指挥,的确难能可贵。

其二,我们再来看看朱文正这边的原因。朱文正在得知陈友谅要攻城之后就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在人数上拼不过,可以在别的方面拼。当时洪都城大概有七个城门,朱文正根据每个城门的情况调派合适的将领镇守城门。

陈友谅

陈友谅首先进攻的就是邓俞所守的城门,也是地势最为平坦易攻的城门,但这次进攻并不顺利,陈友谅的士兵是相当猛的,在正常攻攻不进去之后,直接砍城墙,准备打出一个城门,到6月9日他们就毁了一段长达百米的城墙。

这本来是让他们振奋的一件事情,但当他们往内攻的时候,等待着他们的是邓俞的火器队伍,因此陈友谅部队被打散,而且被毁城墙内部也已经被邓俞又筑起来一段半圆形的工事,你毁我筑,坚壁镇守。

陈友谅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新城门攻打,但却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当他们到达城门的时候,镇守的将领打开城门带领精锐部队冲出,冲杀一阵之后再进城,关上城门,如此反复让陈友谅不得不再次放弃,又开始攻打水门,但同样攻不下来。

陈友谅空有六十万大军,却对朱文正没有一点办法,朱文正对每个城门都做了合理的安排,并居中调配,守城官兵反应迅速,倒是让陈友谅找不出洪都城的破绽。

陈友谅甚至下令吉安、临江等地掠来守将,在洪都城外将他们杀害,试图让洪都城的守军在心理上败下阵来,但朱文正始终不为所动,仍旧按部就班的守城。

朱元璋

不过朱文正再厉害,面对城外黑压压的人头也只能固守这座孤城,时间一长,不被陈友谅吃了也会饿死城中。因此朱文正在和陈友谅周旋之际,还暗暗派出使者秘密潜出洪都城去找朱元璋请求支援。

其三,其它一些原因。陈友谅最初的进攻很激烈,主动权也一直握在他手中,但随着季节性水域低潮期的到来,水位在下降,陈友谅的水师受到了影响,进攻变得缓慢而无力。

同时,时间到了八月份之后,朱文正的使者已经见到了朱元璋,而朱元璋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让胡德济从广信经由陆路驰援南昌,而他本人则和徐达、常遇春等人在南京集结了二十万大军配千余艘船经过水路南下。

他们在8月24日左右达到了湖口,并在这里建了防御阵地,目的是阻挡陈友谅的水军由此处离开鄱阳湖。之后,朱元璋带着大军继续南下入湖,而陈友谅在对洪都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只能放弃,在8月28日撤离洪都,北上与朱元璋展开对决,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战死,朱元璋成了最大的赢家。

鄱阳湖之战示意图

作为鄱阳湖大战的前奏,洪都保卫战对朱元璋是相当重要的,鄱阳湖大战后,朱元璋论功行赏,按照朱文正立下的战功来说,他应该得到不少的赏赐,但实际并非如此。

朱元璋对立下战功的常遇春、廖永忠等将士都给了丰厚的金帛,但朱文正却没有得到什么赏赐,因为朱元璋“念文正前言知大体,锡功尚有待也。”这就要说到当初朱元璋和朱文正的一段对话:“太祖从容问:‘若欲何官?’文正对曰:‘叔父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太祖喜其言,益爱之。”

当时朱文正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因此他就谦虚地说了这样的话,这话不仅取悦了朱元璋,更让他记住了,所以当洪都保卫战和鄱阳湖大战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就没有对这个侄子有大的表示,这其中有没有朱元璋的私心,我们不得而知。

但确定的是,朱文正对此很不满意,毕竟他的确是立下了战功,这是有目共睹的,给他赏赐是应该的,但朱元璋却没有,由此导致了叔侄俩的反目。

朱文正自此之后越发脾气暴躁,经常做出失常的事情,被按察使李饮冰告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派使者责备朱文正,激起了朱文正的恐惧心理,而李饮冰又说朱文正有异志。

朱元璋听说后直接到了城下,将朱文正召出来,反复说:“你想干什么?”然后将他押解到京城,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暂时饶了他的性命,只是将他免官软禁在桐城,这给了朱文正很大的打击,不久就抑郁而终。

这对昔日互相信任、叔慈侄孝的叔侄竟因为一场胜仗而生出这样的结果也实在是令人唏嘘,同时也是耐人寻味的,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他可以看重侄子,但未必不会忌惮功高的侄子,而朱文正虽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性格上的劣势也很明显,因此注定在朱元璋身边走不长久。